斯坦福校長辭職:學術不端事件塵埃落定,但疑慮未消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知社學術圈 (ID:zhishexueshuquan),作者:知社,原文標題:《原來如此!關于斯坦福校長辭職的幾件事》,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Tessier-Lavigne是一位杰出的神經科學家,他在軸突引導方面的工作開辟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自2016年起開始擔任斯坦福大學校長,在今年因涉嫌數據操縱而接受校方調查數月后,決定于8月31日辭去校長一職,辭職后他將繼續在斯坦福任教。而點燃整個事件的導火索,起源于發表在The Stanford Daily上的一篇調查文章。
圖源:MICHELLE FU/The Stanford Daily
小報紙引發大事件
有關Tessier-Lavigne 論文的諸多疑點來源于一位著名學術偵探、“圖像女王”Elisabeth Bik ,她在學術打假網站 PubPeer 指出 Tessier-Lavigne 作為第三作者于2008年發表在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雜志(EMBO)上一篇關于大腦受體的論文中的圖片有重復使用的嫌疑,EMBO回應說他們覺得論文確實有問題,但是不認為Tessier-Lavigne需要負很大的責任。但是Bik 并非只關注了這一篇論文,在她的分析中,認為Tessier-Lavigne 2001年發表在Science 上的、已經被引用超過700次的論文也有問題,斯坦福大學和Tessier-Lavigne 的回應是他們向Science 發出過更正要求,但是不知道為什么Science沒有發表更正。
根據Elisabeth Bik的說法,幾條帶狀圖像似乎被鏡像復制在圖3中 截圖來自EMBO J. 2008。
實際上Tessier-Lavigne 受到質疑的論文遠不止這幾篇,也并非最近剛剛受到質疑。根據斯坦福大學后來成立的調查組的報告,他們總共對12篇論文進行了調查,雖然結果不一,責任認定也不盡相同,但是共同點是在此之前均沒有引起廣泛關注。將這些問題匯總并在一定程度上引爆輿論關注的是斯坦福日報(The Stanford Daily)于2022年11月29日發表的一篇文章,作者則是一位斯坦福大學的大一新生Theo Baker,他被稱為“史上最年輕的喬治·波爾克獎”獲得者,美國重要的新聞獎項之一。Baker 出生在一個記者之家,他的父母都是行業資深人士,他在準備這篇稿件時曾經征求過他父母的意見,他父親表示“天哪,那可是斯坦福的校長,不過最終的決定權在你?!倍鳥aker決定發表了這篇調查文章。
斯坦福調查組疑云
文章發表后斯坦福大學當即表示會成立調查組仔細調查,但整件事并非一帆風順。在調查組剛剛成立時,就有一位成員“因為潛在利益沖突”而辭任:Felix Baker 與其兄弟在Tessier-Lavigne 共同發起并持有股份的公司里占有價值18萬美元的股份,但是Theo Baker 認為這位成員的退出并不能打消人們的疑慮——調查組主要由斯坦福大學管理層組成,包括董事會主席楊致遠在內的成員幾乎沒有生物學背景,都是律師、合伙人、基金經理等等,退出的Felix Baker反而是唯一的一位神經科學家。在有關最前沿學科的專業學術調查中,專業人士幾乎不存在?以批評制藥公司藥效而聞名的學術斗士Nancy Olivieri 認為這種調查模式幾乎暗示整件事“將在內部、非專業、有利益沖突而且完全保密的”狀態下進行,最終的結果完全可以預測。
Science和Cell 雜志也對發表在它們刊物上的論文表達了關注,Science主編Holden Thorp 表示:我們尚未做出最終決定,但“數據顯然存在問題”,可能會影響讀者對研究的看法。Cell 同樣表示“大學調查正在進行中,其結果將為我們可能采取的任何進一步行動提供信息。按照Tessier-Lavigne 的說法,他早在2015年就2001年那篇論文的相關問題向Science發去了更正信息,但是期刊沒有發表。“巧合”的是,八年沒有發布的更正信息,就在The Stanford Daily 調查文章發表的半個月后發表了。
面對輿論的質疑,斯坦福大學董事會迅速作出了改變,將幾位重量級學術大咖請進了調查組:
2013年生理學或醫學諾獎得主Randy Schekman;
普林斯頓大學前校長Shirley Tilghman,她曾憑借在細胞生物學方面的工作而被評為科學界最重要的50人之一;
哈佛大學前教務長、細胞和再生生物學杰出服務教授Steven Hyman;
斯克里普斯神經科學系主任Hollis Cline;
杜克大學腦科學研究所研究員Kafui Dzirasa。
這幾位的專業背景和學界地位迅速打消了人們的質疑,并且通過了調查組負責人前副檢察長Mark Filip 盡職調查,排除了任何潛在的利益沖突。雖然最新的成員名單讓人們覺得公正的調查總算能夠開始了,但是按照人們以往對類似事件的經驗,很怕這次行動也會持續幾年而沒有下文,這其中也包括最初的記者Theo Baker 。
Mark Filip,前聯邦法官和司法部高級官員
追加爆料
不知道是早有伏筆還是因為有人擔心“躺槍”而舉報,有關Tessier-Lavigne學術不端更加嚴重的指控出現了:2023年2月17日,The Stanford Daily再次發文爆料,Tessier-Lavigne曾經供職的著名生物醫藥公司Genentech, 曾經對Tessier-Lavigne 在2009年發表在Nature的一篇論文進行過內部調查,該論文聲稱發現了阿爾茨海默氏癥患者腦退化的潛在原因,當時參與調查的四位科學家都認為這篇論文很可能存在數據欺詐。當時Tessier-Lavigne在Genentech擔任高級科學家,論文發表后由于其巨大的潛在價值,他被任命為首席科學官,綜合年薪約為176萬美元。
這篇論文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很多業內人士表示如果能證實其中的發現,這絕對是諾獎級別的成果,Nature也曾發表評論文章推薦這篇論文,其影響無疑是巨大的,無論是學術界還是企業界:在腦神經科學領域,一篇論文的平均引用數不會超過10次,而這篇文章達到了744次。作者所在的醫藥公司更是如獲至寶,成立了專門的執行小組試圖按照這篇論文的思路找到相應的藥物,還向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提交了一份187頁的專利申請,并且在當年致股東的信中表示“我們正在努力開發新的抗體和小分子,這些抗體和小分子可能從一個新的切入點治療阿爾茨海默氏癥,并幫助數百萬患有這種毀滅性疾病的人”。
但是很快他們發現事情不對勁了:執行小組無法重復那篇論文的結果,對其原始數據的分析顯示這其中肯定有問題。這可不是一件小事,Genentech 并非講故事的初創企業,而是一家成立近五十年,出品過生長激素抑制劑、克隆胰島素等重要藥物的企業,2009年被瑞士醫藥巨頭羅氏公司全資收購時價值468億美元。這樣一家企業如果宣布他們將很快生產出治療艾爾茲海默癥的有效藥物,其涉及的市場價值和影響力是巨大的,反之,如果這種公開的市場表態被證偽了,后果難料。
企業的執行力畢竟不同于大學,Genentech 當時就成立了內部調查小組進行了調查,發現實驗室數據有一部分是偽造的。四位曾參與調查的科學家表示,該論文宣稱β淀粉樣蛋白的前體蛋白N-APP的氨基末端片段可以與受體DR6結合,這種結合會導致神經變性從而引發阿爾茨海默癥。但是調查顯示其分析過程沒有可靠性統計,實驗樣本數量也很少,并且對照數據之間的差異程度極低。
更加有力的證據則來自包括Tessier-Lavigne本人在內的后續研究,新的結果都表明這一結論是不準確的。2015年,一項研究給出了N-APP的完整晶體結構,其中顯示這種蛋白質會在E2位點與DR6結合,而2009年論文中使用的N-APP片段中根本沒有E2位點,這意味著DR6不可能與該片段結合并導致論文中描述的結果。
企業的執行力也同樣體現在其他方面:內部調查結束后他們并沒有聲張此事,也沒有向Nature發送撤回申請,而是默默地送走了Tessier-Lavigne,以及他這篇論文的主要助手、第一作者Anatoly Nikolaev。Tessier-Lavigne去了紐約當洛克菲勒大學校長,Nikolaev 則在進修醫學后到了一家醫院當放射科醫生。The Stanford Daily的文章發表后,Genentech 在聲明中承認了內部調查的存在,但是否認該論文的研究過程存在“嚴重的數據欺詐”,只是有一些其他的不當行為。
作為另一家頂刊,Nature 表示他們也是剛剛得知這次內部調查,并且從未收到要求撤回或者更正的郵件,當然該有的姿態還是有的,就在上述文章發布后的一個月,他們在那篇論文下附上了關注聲明,至此業內三巨頭NCS都被扯上了關系。
斯坦福大學最終的調查報告指出,“Tessier-Lavigne的神經科學研究中存在一些明顯的數據操縱行為,并且他本人未能果斷、坦率地糾正數據記錄中的錯誤。”
但值得注意的是,調查并沒有發現Tessier-Lavigne本人直接參與“欺詐或偽造科學數據”的證據,但發現了他所負責的實驗室的其他成員操縱研究數據的案例。調查報告認為,雖然沒有證據表明Tessier-Lavigne本人操縱了審查論文中的數據,甚至也沒有證據表明他當時知曉這些數據操縱行為,但由于Tessier-Lavigne“無法提供充分的解釋”為什么他沒有及時糾正這些數據操縱的行為。調查委員會認為Tessier-Lavigne有多次機會可以糾正數據問題。因此,報告將調查結果定性為:Tessier-Lavigne對數據操作等學術不端問題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圖源:MICHELLE FU/The Stanford Daily
報告還表示,在Tessier-Lavigne責任范圍內的數據篡改“涉及到三個不同機構的實驗室”。Tessier-Lavigne構造了一種‘氛圍’,這種氛圍傾向于獎勵‘贏家’(即那些作出了有利實驗結果的博士后),并邊緣化‘輸家’,即對那些無法產生、難以生成此類數據的博士后給出壓力。換言之,Tessier-Lavigne通過“無形的大手”鼓勵著實驗室內部的數據操縱行為。
塵埃落定,疑慮未消
事情的結局大家都知道了,Tessier-Lavigne 辭去了斯坦福大學校長的職務,還將盡快撤回或者更正那幾篇有問題的論文,但是他一直堅持聲稱自己從未參與過數據操縱。但是作為多篇問題論文的主要作者之一,Tessier-Lavigne 對研究過程和結果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是毫無疑問的。
Tessier-Lavigne在拒絕接受《斯坦福日報》采訪后匆匆離開。圖源:NIKOLAS LIEPINS/The Stanford Daily
涉嫌學術不端的當事人對大部分指控都予以否認毫不稀奇,糾正不當行為從來也沒法指望有人會自首。但是如果學界其他主體也傾向于和稀泥,事情可能就很麻煩了。研究學術不端的專家曾指出期刊和大學歷來不愿意主動調查學術不端行為,尤其是針對那些有權勢的科學家。從本次事件中可以看到,斯坦福大學一開始的調查組不包含具有專業背景的專家,受到質疑才被迫作出改變;而Science將Tessier-Lavigne 更正信息“留中不發”長達八年之久也并未表示需要審核。
Elisabeth Bik 作為著名的學術偵探,在此之前已經帶來了1000多次撤稿和1000多次的更正,按說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學界影響力。然而她和其他幾位研究人員針對Tessier-Lavigne論文的問題提出的質疑已有數年之久,但是作者本人和期刊都長時間沒有回應,若不是The Stanford Daily刊發的調查文章,可能整件事永遠不會開始。而這份主要在斯坦福大學校區和周圍發行的小報,每期平均發行量也不過4000多份,可能是由于它名為“The Stanford Daily”卻報道了本校校長的論文疑云帶來的新聞效應,才引起了輿論關注,華盛頓郵報等大媒體的加入是促進事情發酵的重要因素。而它能夠刊發這樣的文章根源于其獨立性,雖然是由斯坦福大學的學生創立,但是1973年以后它就與斯坦福大學完全分離了,在經營和財務上都與斯坦福大學董事會沒有任何關系。
有關學術界對于學術不端的冷漠態度,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學和政治學教授 Andrew Gelman 認為學界的大部分人同社會上無數的普通人一樣,平時大多數時候都是遵紀守法的,但是他們對學界的欺詐、偽造和大量不可重復的研究過分容忍了,這導致了越來越多作弊者生產了更多的可疑研究甚至是徹頭徹尾的謊言,還有數量更為龐大的“廢話”:那些“成果”確實沒有數據欺詐和謊言編造,但是同樣沒有任何用處也不可復制,卻永遠不會被回收處理。此次事件則是為這位學者的看法附上了一個極為生動的案例。
參考資料:
1.https://stanforddaily.com/2022/11/29/stanford-presidents-research-under-investigation-for-scientific-misconduct-university-admits-mistakes/
2.https://stanforddaily.com/2023/02/17/internal-review-found-falsified-data-in-stanford-presidents-alzheimers-research-colleagues-allege/
3.https://blog.pubpeer.com/publications/8C77E3B128C13A22B1768AEA0272DA#5
4.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g2860
5.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07767
6.https://www.mg21.com/genentech.html
7.https://stanforddaily.com/about/
8.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education/2023/01/13/stanford-president-research-investigation/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知社學術圈 (ID:zhishexueshuquan),作者:知社
相關推薦
斯坦福校長辭職:學術不端事件塵埃落定,但疑慮未消
斯坦福大學校長辭職:被校報學術打假拉下馬
“妲己紂王”事件背后,學術不平等何時休?
“老板學術造假被查了,想退學”
煮熟的雞蛋還能孵小雞?校長論文瘋傳,央媒怒批:偽科學,真騙子
性丑聞案波及學術圈:AI先驅明斯基遭指控,MIT名教授被牽出,同機構副教授憤而辭職
辭去醫藥研發總監后,她成為了一名全職學術警察
GitLab公開拒收中國人,這個決定他們的員工都驚了
幾名高管被指控性行為不端后,育碧承諾徹底改變
如何優雅地辭職?
網址: 斯坦福校長辭職:學術不端事件塵埃落定,但疑慮未消 http://www.bimbinganhajiumroh.com/newsview86046.html
推薦科技快訊

- 12023年起,銀行存取款迎來 9040
- 2人類唯一的出路:變成人工智能 6718
- 3報告:抖音海外版下載量突破1 6379
- 4移動辦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6366
- 5人類唯一的出路: 變成人工智 6317
- 6網傳比亞迪一員工泄露華為機密 6251
- 712306客服回應崩了 12 5606
- 8從商品到罰單 二維碼騙局襲向 3882
- 9“東非小中國”與中國有多遠 3717
- 10硅谷早知道第三季丨07 是的 3627